首页 |新闻 |娱乐 |财经 |科技 |军事 |体育 |游戏 |健康 |汽车

吉尔吉斯斯坦83岁老华人:57年从未停止思念祖国

2019-11-28 17:39:33 来源:东方头条     点击: 字体:

图为2005年,石作山(第一排左4)与高中同学在乌鲁木齐举行同学聚会。(吉尔吉斯斯坦《丝路新观察》)

中国侨网11月28日电 据吉尔吉斯斯坦《丝路新观察》报道,吉尔吉斯斯坦83岁老华人石作山在海外生活57年,一直心心念念中国,从未忘记祖国。

走进吉尔吉斯斯坦(简称“吉国”)83岁老华人石作山的家,客厅书柜的正中间摆放着一张黑白老照片,那是石作山的高中毕业照,照片上写着“乌鲁木齐高级中学五九丙班全体毕业合影”,照片中石作山紧挨着老师。

石作山拿着照片自豪地说:“只有各方面表现突出,且受老师和同学们认可的毕业生,才能紧邻老师合影。”

与石作山一同翻开珍藏在柜子和箱子里的老照片,他开始回忆起一生中的点点滴滴。很小的时候后,石作山父亲就离开了他们,兄弟姐妹多且家庭贫困的石作山从初中开始享受中国政府的助学金,国家的帮助让他顺利完成初、高中学业。

因为父亲去世,石作山早早就明白了肩上的责任,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,石作山总是表现突出,一直是同学们的榜样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他至今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小学、初中和高中的成绩单。

1962年,石作山和家人作为第二批从乌鲁木齐出发到达苏联的苏裔人员。在外57年,他从未忘记祖国的恩情,时刻通过新闻电视和网络信息关注中国的发展。

他时常自豪地向吉国朋友们讲述中国的科技、航空、高铁和数字化发展,当中国需要帮助时,他也尽最大努力,伸出援助之手。2007年,石作山为北京奥运国家游泳中心(水立方)建设捐款;2008年,他又为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再次捐款。

57年从未停止思念祖国

2006年9月,石作山曾在媒体上投稿,讲述他在吉国的生活,文中最后写道:“我在吉国种地17年,积累了很多经验。我们虽然不能返回祖国,但是我们的心并没有离开过中国。对中国的思念之前一直困扰着我,我相信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,一定能!”

石作山的书桌上有近10本厚厚的笔记,这是他多年来陆续写的回忆录,一行行整齐的繁体文字诉说着这位老人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感悟,他从不轻易把这些记录向世人展示,甚至记者采访他时,也只让记者瞟了几眼,就匆匆放回去。

想家就读中文书,做中国饭。石作山爱读书,也热爱中餐。他爱读《鲁迅选文集》、郭沫若的回忆录、巴金的四世同堂和中国的四大名著。

1984年,石作山时隔22年后首次踏入中国的热土。之后,他便因工作原因多次回中国。几十年的发展,他曾经熟悉的乌鲁木齐早就变成另一副模样,但年迈的石作山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当年的街道名、学校名,并准确说出这些名称所发生的的变化。

凝聚华侨华人力量 对中吉友好未来充满期待

石作山认为,回国的次数总是有限的,但他可以为在吉华人华侨服务,营造和谐、温暖和互助的华侨华人社会。

石作山是个能干事、干实事的人,在吉国华侨华人群体中有很高的威望。曾被推选为吉尔吉斯华人协会会长,之后在合并后的吉尔吉斯斯坦华侨华人联合会担任过会长职务。

任职期间,他与协会成员组建成接待小组,数次顺利完成赴吉参访团的接待工作,他们充当翻译和导游的角色,促成多家中国企业在吉国落地投产,为中吉友好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同时,他们还热心帮助在吉国遇到困难的华侨华人,通过一次次的援助工作,提高在吉华侨华人的凝聚力。

此外,在吉国生活近60年的石作山还是中吉关系不断密切发展的见证者。他说,随着在吉国投资中国企业不断增多,不仅带动了吉国的经济发展,还解决了吉国大量的就业问题,吉国民众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。中国援吉的道路、学校和医院项目陆续交接,吉国人民对中国充满了感激。(刘英)

免责声明:法制期刊网(www.fzqkw.com)本栏目发布信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丰富网络文化,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法制期刊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,请即徐州视窗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

  • 新闻
  • 国内新闻
  • 国际新闻
  • 社会新闻
  • 娱乐
  • 电影
  • 电视

猜你喜欢

法制期刊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